比起拓荒者的title,我們更愿意將中國室內設計開先河的一代人,稱之為理想者。在那個物質與精神皆匱乏的年代,在人們與設計世界距離如隔山海的境遇下,理想者卻已生出無限的好奇與熱情。即使萬丈孤獨,也藏得下星辰大海。
姜峰J&A杰恩設計作品 | 東原THE OVAL一奧天地
01 孤獨與理想
理想主義往往是拓荒者的標簽。
這一主義的閃光之于那個時代,
不僅僅是以稀為貴的新意,
更在于靈魂的點亮。
即使不知道路的另一頭是什么,
依然義無反顧上路,
心中有夢,眼里有光。
細數中國室內設計乃至華語設計的歷程,是一趟漫長的旅程。孤獨是那個時代設計探索的底色,你頭腦里著了火,但沒人能看見。時代經濟發展的現狀,導向了設計與審美并未開化啟蒙的萬事開頭難,周圍充滿著多種聲音的喧囂,看不見的路線交織。有同行者一起奔跑的幸甚,也有中途放棄的迷茫,鮮有人喝彩的時光里,樂觀主義的先鋒勇氣,埋下爆發性發展的種子。
理想主義的精神更易走向浪漫,此處浪漫的注解,在于它充滿種種可能。以梁志天、邱德光、林學明、姜峰為代表的當代室內設計的開荒者,開辟出不同新賽道的精彩。
作為簡約設計的踐行者,梁志天將SLD打造為成功的設計師個人品牌公司;而邱德光則開啟了“新裝飾主義”的時代,與作品不斷刷屏設計新高度并行的,是與東易日盛達成并購的聯手之戰略新布局。在設計專業探索之上的姜峰,則成為設計行業新經濟轉型的先鋒,他帶領著杰恩設計成為第一個上市的民營設計公司,讓設計公司的發展方向有了新的藍圖。而第一代學產研前輩林學明,則走出了另一條道路,從美院系到集美組,完成設計師的職業轉型,而后隱退江湖,潛心藝術創作,探索了理想主義者的另一種設計形態。開局即是標桿,每一條路都是可深耕的大有可為。
這是設計的進化,他們以不同的設計書寫方式,鑄就華語設計前所未有的榮光,一步步將設計從鮮為人知,推到臺前被燈光照耀。這更是一個時代的進化,打開了以設計為圓心的多條路線的輻射,在不同的路上樹立起旗幟。
借用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:希望本是無所謂有,無所謂無的。這正如地上的路;其實地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路的隱喻,意義不言而喻。致敬那些孤獨和理想的歲月里,初心生出使命,堅守成就光榮。
杜康生AUDI室內設計團隊作品 | 尚東柏悅府酒店式公寓樣板房
02 理想與榮光
理想主義者的同頻奮斗,
最終到達每個人的世界,
都是現實主義的各異形態。
這一承續,
在往后一代又一代的設計者身上,
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。
因為有了那么多先行者的筑橋鋪路,因為有了過往余年的滋養,中國室內設計從改革開放后進入初步發展階段,改革開放四十年至今,百家爭鳴,百花齊放,發展從未如當下如此蓬勃與興盛。從這一視角橫向探究,中國室內設計乃至華語設計,又是一場加速度的運行。
孟建國作品 | 首都博物館新館
設計上的專業進化,從不斷刷新的作品高度可見一斑,正如見證了設計發展全過程的設計大師在采訪中所言最多的,隨著時代的腳步,室內設計的專業進化,從過往重裝飾、強調表象的美化效果,到今日的注重細節,空間美學更加偏向氣質內涵及比例美學。
設計的力量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,從自身,到行業,再到社會影響力,不喧囂,自有聲。從當初設計對環境的改善需求,到現在演變成群體的精神需求,定制需求,乃至價值觀和歸屬感的需求。設計從社會的邊緣,逐步走向生活的主場,學術論壇,跨界合作,與藝術,城市建設等多個領域,共同協作致力于人民生活的幸福感,愉悅感,以設計創新賦力,促進各類商業體經濟發展……在與多位華語設計師的對話中,這樣的影響力越來越頻繁出現在每個人的言語之間。
這一代設計者親歷了城市規模的繁盛,城市化進程也反哺了設計的蓬勃。他們如星星之火,在各自的陣地獨樹一幟,后集結成陣,為全國性的設計發聲,然后是與世界設計舞臺的碰撞。
華語室內設計在時間上的節點與拐點,總是更易被歷史所記錄,而點點滴滴發展的細枝末節挖掘,則藏在了孟建國老師講述的中國設計“老炮兒”們拓荒的故事里,記錄在梁景華博士與內地設計發展的40年淵源里,寫在了關永權老師專注于燈光細分領域,一脈封神的獨特探索中,更折射于龔書章老師從設計師身份,到設計教育,及至社會設計的格局走向中……
從設計拓荒者到奠基人,再到承擔者,他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,挨過了冬季,便迎來了春天;他們見識過自己親手播下的種子,突破了萌芽,到達了盛放。這是“致敬華語設計這些年”發起的初衷,也是我們致敬當下的緣由,當設計故事走到一定章節,留存下的不止于發展史,還有從它字里行間可能會轉化成的另一種形態存在或再生。
03 未來可理想
每一代設計者的行走軌跡,
都是過往獻給未來的禮物。
禮尚往來的回饋,
在未來的設計使命里早已寫滿了傳承,
更有著創新。
經過四十年的發展,
設計已然來到了一個新的發展節點,
在這一趨勢中新的闖關者不斷嶄露頭角,
在設計的傳承與積淀之上,
新的突破成就也接踵而來。
吳濱作品 | 上海力波1987項目